您的位置::百事农业网 >> 紫丹

话说新农村双改单背后谁无奈黄猄草

时间:2022年08月26日

话说新农村——“双改单”背后谁无奈

“双改单”背后的隐性抛荒值得警惕。调动保护好地方和农民“两个积极性”,既要让农民种粮有赚头,也要让地方重农抓粮有干头

种粮直补、农资补贴、最低收购价,诸多“利好”没能让农民李吉汝改主意:“今年不种双季稻,就种一季中稻。”李吉汝介绍,他所在的江南农村,不少农民有好几年不种双季稻了。春耕时节走访发现,“双改单”已非个案。近日媒体的报道也印证,在一些鱼米之乡、产粮大县,不少农民逐渐放弃双季稻。

双季稻为何不受农民待见?一是收益不划算。这几年种粮成本上升,效益下滑,“种粮的不如卖粮的”“种地的比不上打工的”。李吉汝说,种两季效益还比不上单季,中稻一亩打1200斤,双季稻成本翻了倍,才能多打五六百斤,刨了成本不划算;二是劳力缺。农村大量青壮劳力外出打工,双季稻高温“双抢”时尤其费劳力,靠留守老人、妇女忙不过来;三是风险高。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,一些地方池塘不蓄水,渠道不通水,与单季稻相比,双季稻生产受到的水利制约更大。于是,“双改单”成了一些农民的无奈选择。

农民无奈,基层干部也无奈。一位产粮大县的乡镇干部坦言,产粮大县大多是财政穷县,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,可地方要完成播种面积的考核任务,咋办?只能财政拿钱加大补贴,投入大量人力财力,实在不行的,还要雇人帮着种上。

双季改单季,一亩地少几百斤粮,这种隐性抛荒问题值得警惕。更应深思的是,种种无奈背后折射出的粮食安全隐忧。虽然我国粮食总产实现“十连增”,但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,种粮比较效益低,组织化程度低,“谁来种地”问题日益凸显。与此同时,地少、水缺、环境污染等资源约束日益趋紧,粮食稳产增产的压力越来越大。正因如此,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,“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”,“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”。

稳定发展粮食生产,要让农民种粮有赚头。如果种粮无利可图,农民没有积极性,保障粮食安全就是奢望。今后应调整完善农业补贴制度,提高补贴政策的精准性和指向性,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,新增补贴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,向种粮大户倾斜,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。要充分发挥价格“指挥棒”作用,综合考虑农业成本变化、农民种粮收益,兼顾城镇居民承受能力,合理确定并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,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,保持粮价的合理水平,引导农民多种粮、种好粮。

稳定发展粮食生产,要让地方重农抓粮有干头。主产区是粮食生产的压舱石,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要进一步向主产区倾斜,项目向主产区聚焦,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,让主产区强筋壮骨,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,探索主销区与主产区、调出区与调入区的利益补偿机制,完善政绩考核体系,保障产粮大县不吃亏。

粮食安全注定是一个沉甸甸的命题,正视“双改单”背后的无奈,调动保护好地方和农民“两个积极性”,这样才能让粮食生产有不竭动力,让我们的饭碗有可靠保障。

铸铁井盖承载能力试验机

精细陶瓷拉力机厂

磨损试验机

扳手扭矩测试仪资料

电动机齿轮弹簧疲劳测试机

友情链接